消息
NEWS
7月10日,為迎接中國航海日,“江海共潮生——長江與海洋文明·考古文明精品展”在位于上海的中國航海博物館開幕。作為中國航海博物館開館以來一級文物最多、珍貴文物占比最重、參展單位最廣的展覽,共匯聚了全國13個省市41家博物館的精品文物180件。
展陳以時間為線索,以長江與海洋文明的互動交融為主線,通過不同歷史時期長江流域燦爛文明的發展成果,集中展示了長江航運的成就,以及自古以來長江文明通過海洋與世界進行互動交融的歷史,金大陸展覽承擔了該展的設計與制作任務。
設計思路
DESIGN IDEAS
在內容布局上,展陳分為“文明淵藪地”“大江經緯篇”“揚帆起千埠”“江?;ネ掏?rdquo;四個單元,以史承事,通過一個個事件、一件件文物,透過歷史反映出陸海之道不斷深化的過程。
在表現形式上,展陳主要以長江流域特色文物資源與重大考古發現為依托,通過百余件精品文物,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融合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展陳亮點
EXHIBITION HIGHLIGHTS
走進展區,首先是數十首描寫江海的詩句,帶觀眾步入穿越萬年的時空隧道。這里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絢麗,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
01 / 文明淵藪地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橫貫東西,連通陸海。先民逐水而居,早在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就已孕育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并以長江為紐帶,開始了區域文化交流。
驚世駭俗的三星堆等各流域早期文明特色鮮明、交相輝映,揭示出長江文明的璀璨多元、長江航運歷史的邈遠悠久,更以考古發現實證:和黃河一樣,長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02 / 大江經緯篇
在早期文明的曙光之后,長江流域迎來了空前大發展。從春秋戰國到東漢末年,長江流域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家治亂分合的直接影響,但同時作為戰略要地,也成為成敗興衰的關鍵所在。
在這個過程中,長江文化從多元走向融合,長江航運從散斷走向貫通。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更前所未有地刺激了長江流域與海外文明的交互。
03 / 揚帆起千埠
隨著長江流域的發展與中外貿易的興盛,長江沿線逐漸開始出現一些中心城市。隋唐以前,長江流域港埠尚數量不多、規模有限,航運中心主要經歷了從江陵到建康的變遷。
隋唐開始,絲綢之路由陸上轉為以海上為主,南北大運河的開鑿更改變了此前的水運格局,長江水運大交通的新時期到來。沿著干支流與大運河,長江得以貫通南北,進而連接全國。
04 / 江?;ネ掏?/strong>
自古以來,多元共生的長江流域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和高地,在與海洋文明的貿易往來、文化互鑒、技術及宗教的交流傳播等方面走在前列。
尤其是隋唐宋元以后,隨著全國政治、經濟重心南移至長江流域,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及指南針的發明應用,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發展到頂峰,長江流域也迎來最輝煌的時期。
結 語
CONCLUSION
長江是泱泱中華的文明之源,也是通達海域的黃金水道。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親自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提出要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要始終遵循“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方針,努力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黃金經濟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航運和海外進行的互動交融非常契合中國航海博物館的主題,同時又契合國家戰略。本次展覽以長江流域相關的百余件精品文物和34項重大考古發現為依托,實證了新石器時代至今“從長江走向海洋”的交融歷程,彰顯了長江對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為推動長江經濟帶與“一帶一路”建設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