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NEWS
6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大同市博物館專門舉辦了系列活動進行慶祝,升級改造后的分館平城記憶館也于同日重新對大眾開放。
平城記憶館內展出藏品294件(套),重點文物25件(套),新推出的展覽主題——老大同記憶展以歷史發展脈絡,展現了大同這座城市從近代到二十一世紀的歷史發展進程,金大陸展覽承擔了該展的設計與制作任務。
大同市博物館
DATONG MUSEUM
大同市博物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太和路,建筑面積32821平方米,是晉北地區最大的博物館。目前該館實行“總分館制”,除總館外已有平城記憶館、梁思成紀念館、北朝博物館等九座分館對外開放。
建在大同市東城墻帶狀公園南側下沉廣場的平城記憶館,與梁思成紀念館相對而立,占地面積約1210平方米。館內原設4個展廳,通過展示大同的歷史變遷,為觀眾留下了屬于大同的城市記憶。
設計理念
DESIGN CONCEPT
展陳著重考慮老大同歷史記憶的內容相呼應,以歷史發展為引,展現大同這座城在晚清到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城市記憶。同時通過立體化、形象化的展陳手段,使之形成陳展環節上的一串串亮點,引發觀眾的參觀興趣。
展覽共分四個部分,分別從晚清時期、民國時期、建國初期以及改革開放各個時期的城市記憶進行陳列。每個歷史時期對應不同的色彩,分別代表了歷史的記憶和城市的發展。
項目展示
PROJECT PRESENTATION
老大同記憶展
進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滄桑的故土”單元,這里主要展示了鴉片戰爭以后,整個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狀態所呈現出的城鄉生活舊影與民生百態??臻g以灰色色調為主,同時利用舊城建筑造型元素輔助展板進行呈現。
展廳設置有展項“大同晚清時期古城老照片播放系統”,利用視頻影片形式再現晚清時期大同城市的豐富輪廓,加深了觀眾對晚清時期大同的認知。
“萌動的邊城”單元主要表現辛亥革命爆發后的大同,近代工業的發展帶動大同城市面貌產生了巨大的改變。展廳以褐色為設計基調,以展現大同近代發展的歷史記憶。
建國后大同市經濟快速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質的飛躍。“奮進的歲月”單元的色調也由前面的灰色逐漸轉變為紅色,展示出建國后大同社會生活的鮮明變化。
展廳設置有展項“大同工業企業老照片播放系統”,以視頻影片的形式播放大同工業企業老照片,引領觀眾重溫建國初期大同企業的輝煌歷史。
“變革的時代”單元主要展示新時代下大同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展廳色調由紅色轉化為淺藍色,以突出展示大同科技與經濟的新發展。
展廳設置展項“大同時代變革視頻播放系統”,展現了大同在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變革后,一派繁榮昌盛的局面。
其他展覽
除了平城記憶館的“老大同記憶展”,金大陸展覽還曾為大同市博物館設計制作了《西京風華—遼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和《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兩個展覽,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01
西京風華—遼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
XIJINGFENGHUA
“西京風華”展設在大同華嚴寺北復建的開化寺,共分五個篇章從不同視角展現了遼金元三代大同的繁華風貌,該展曾入選國家文物局推介的百項2021年度主題展覽。
展覽通過240余件(套)文物以專題形式虛實結合講述了遼金元時期漢族與女真、契丹、蒙古等民族在歷史上的交匯共融。
設計團隊利用文物、模型、陶塑、裸眼3D和AR互動設備等多媒體手段,重現了遼金元時期的絢麗多姿,向觀眾打開了一扇全面了解大同歷史,以及感知大同文化的窗戶。
02
融合之路—拓跋鮮卑遷徙與發展歷程
RONGHEZHILU
“融合之路”展是國內首次舉辦的以拓跋鮮卑民族發展史為主題的大型綜合展,展覽以拓跋鮮卑遷徙、發展壯大的歷史為主線,充分展示了拓跋鮮卑歷經幾個世紀發展壯大的非凡歷程。
展覽共選取各類文物百余件,在重現北魏社會風貌的同時,描繪拓跋鮮卑篳路藍縷、銳意進取的壯麗史詩,由此一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
結 語
CONCLUSION
每一座城市都有著自己的記憶,尤其是歷史文化名稱,城市記憶是時間流逝所留下的痕跡。“老大同記憶展”利用不同時期的實物展品輔助圖文展板與媒體視頻影像,向觀眾詳實展現了大同在晚清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方方面面的變化。
金大陸在大同市博物館的歷次展覽實踐中,將學術性與趣味性、靜態與動態、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運用多元化的陳列語言和先進的表現形式,達到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展陳效果。